“我们请高校专家做好了15年的乡村振兴规划,接下来会做具体的农业产业规划、旅游发展规划……”驻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工作队告诉新快报记者,驻镇大半年,工作队充分利用帮扶单位优势资源,对接高校专家资源,在专业指导下推进乡村振兴,力求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这个思路下,工作队大胆探索,包括在牛南村高田自然村自筹资金试种优质玉米和番薯,在平西村彭垌村推动土地流转,试种黄皮新品种,为当地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引领描绘塘口发展蓝图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标准、科学的蓝图指引。
驻塘口镇工作队由广东省社科联、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农业银行阳西支行派员组成。去年进驻后,工作队把乡村振兴规划摆在了重要位置。工作队首先用了两个星期制定管理制度,当好联络员、调研员、指导员、监督员、宣传员“五员”角色,与塘口镇畅通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用48天对全镇15个村和一个社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做到对全镇各地都心中有数、推进工作有的放矢。“开展调研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驻塘口镇工作队队长曾赠说,调研发现塘口产业基础薄弱,还缺乏有特色且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为了避免因为换届、人员流动等原因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情况,帮扶单位省社科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接多家高校的专业设计团队,经过反复比对,最终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负责制定塘口镇15年乡村振兴规划。
去年9月中,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率专家组到塘口镇考察调研时曾强调,要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科学编制好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规划,深挖发展潜力,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去年10月,阳西县委副书记陈荣欣在与专家团队座谈时也表示:“期待塘口在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努力在3—5年内做出好成绩,争取形成塘口经验,示范引领全县各镇乃至全省各市乡镇乡村振兴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阳西县塘口镇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硒望山水·健康塘口”为总体定位,重点做好“一轴一带”“一主两副”以及四大功能发展单元的建设项目,以生态立镇,建设广东省绿色高质量发展健康镇;以治理助镇,建设广东省乡村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以产业强镇,建设粤西农旅协同发展先行区;以文化兴镇,建设阳江市红色文化体验创新高地。
副队长、工作队驻平西村第一书记孙令书表示,根据这份框架性的乡村振兴规划,目前正在引入更多专家团队,细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为此,工作队曾邀请都市农业研究、食品加工与营养、乡村振兴产业园、数字农业与农业大数据、食品包装与保鲜储藏、品牌设计等方面的专家来塘口调研培训。
规划引领创新工作队放手“搏一搏”
在塘口镇,大到长期规划,小到具体产业的发展,都力求因地制宜、科学引导。
“产业发展要考虑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众多因素,科学发展很重要,比如盲目在塘口的山区种植荔枝,基本上就没得收成。”塘口镇农业农村办主任许兆伟表示,在哪个地方、哪个季节适合种养哪个品种,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都要由专家来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农业产业。
目前,塘口镇的传统产业有富硒大米、番薯、黄皮、毛豆等产品。富硒是塘口镇的一个资源优势,位于富硒带的周南村已改造510亩撂荒地,引入企业,种植富硒蔬果,正在做强品牌。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撂荒地已种上了各种农作物,成片的油菜花长势喜人,既能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吸引游客欣赏。
在塘口有些村,村民会种玉米、黄皮等作物,但只是几株几株地种,形成不了产业规模和市场效应。工作队充分调研后,决定尝试性地“搏一搏”。
其中“一搏”是在牛南村高田自然村,帮扶单位中国电研自筹资金50万元,在高田自然村整合了约80亩土地建立玉米冬种基地,种上了新品种玉米和部分良种番薯。新快报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一排排的玉米已经有二三十厘米高。
80亩的玉米基地中,部分是种植水稻后的闲置土地,这种轮种模式的探索得到了镇村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持这次尝试,当地农户免费提供土地,帮扶单位邀请当地农户在这里就业,收成后村民可以自行耕种。这是一次产业示范,如果打造得好,对积累种植、管理、销售经验,壮大村集体收入,推广作物轮种都有很大意义。”牛南村村支书陈仲机说。
另“一搏”在平西村的彭垌村。彭垌黄皮在阳江家喻户晓,目前全村种植了200多亩。工作队调研发现,彭垌黄皮虽然全身是宝,但品种不够优化,而且种植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和市场效应。孙令书介绍,工作队决定通过整合土地,引入科研单位改良品种,同时成立合作社,再扩大种植面积,并探索产品深加工和包装,“要把产业的规模、品质提上去,擦亮‘彭垌黄皮’的品牌,实实在在增加农户的收入”。
盘活历史资源建设“产学游”农旅体验区
在塘口镇圩,民房旁总有绿油油的蔬菜,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塘口镇政府免费帮街坊清理、开拓的“四小园”,蔬菜是街坊们自己根据需要种植的,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自种自吃的生活需求。
新快报记者获悉,塘口镇不断织密织牢1张“宣传网”,配齐配强环卫保洁、镇区整治、监督检查、防控防治、志愿服务等5支队伍,压实14个网格区责任,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已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居环境的改善,加上塘口镇拥有马山村的阳江县政府成立旧址、横山的泰安堡、同由村的竹松书室以及桐油山浸仔湾、茅垌水库等知名景点,为下一步的文旅、农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划,塘口将创新农旅发展思路,盘活红色与历史资源,在两山(马山村、横山村)地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设立产学游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综合体验区,主导功能包括红色研学、文创旅游、文旅服务、三农服务、特色农产等。(记者曾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