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村位于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全村辖4个片区12个村民小组,人口近3000人。曾经的鲢鱼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些年,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鲢鱼村大力发展种植“半边红”李子。短短几年,村民钱包一天比一天鼓,鲢鱼村不但如期摘掉贫困帽,还一跃成为绥江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绥江县半边红李高标准示范园
【资料图】
探索发展产业新路子
从美丽的绥江县城出发,车辆沿着金沙江边、顺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向上行驶,在“半边红”李子丛林间爬行至半山腰,美丽的鲢鱼村便映入眼帘: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像丝带从山脚盘旋至山顶,一栋栋庭院楼房掩映在漫山遍野的“半边红”李子林间,一幅幅风情浓郁的文化墙焕发出新农村的诗意和活力。
站在村口眺望,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尽收眼底,江面上不时有货轮拉响汽笛驶过,江水在船尾划起两条长长的水波……
鲢鱼村(航拍)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富裕的小山村早些年还是一个闭塞、贫困的村庄。“鲢鱼村并非盛产鲢鱼,而是因当地河流下游一石头形似鲢鱼而得名。”鲢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红艳告诉记者,由于受交通条件制约,曾经的鲢鱼村世代被贫困深深困扰。
回忆起当年的贫困岁月,70余岁的村民谭必光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鲢鱼村以前一直是靠天吃饭的村子,为了有个好收成,村民争水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邻里矛盾纠纷突出导致大家难以抱团发展规模化产业,治安环境差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鲢鱼村成了十里八村出名的“穷窝”。
文化墙(马萧 摄)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增收致富就是一句空话。”鲢鱼村党总支认识到,只有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才能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2003年,村“两委”经过反复论证,将目光移向当地传统产业——“半边红”李子,琢磨着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
绥江县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气候、土壤、光照适宜“半边红”李子生长,“半边红”李子在绥江县也有70多年的种植历史。
村民采摘李子
“绥江半边红李子,因果实向阳面呈紫红色,背面绿色,故名‘半边红’。”胡红艳说,一直以来鲢鱼村家家户户都有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李子树的习惯,但没有形成产业,村民主要依靠种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维持生计。
当听到村“两委”要推广种植“半边红”李子,很多村民感到困惑。有的人认为,种植几棵自己吃还行,可要靠它增收致富简直是无稽之谈。“再说,家家户户都种植‘半边红’李子,到时候能卖得出去吗?”不少村民提出了质疑。
分拣李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村“两委”的鼓励下,谭江华等党员干部开始种植“半边红”李子,成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县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仅仅几年工夫第一批种植户就迎来了收获。“我们种植出来的‘半边红’李子果实色泽艳丽、个大肉厚、肉质爽脆、酸甜可口,非常畅销。”一名村干部回忆说,随便采摘几箩筐到二级公路边售卖,一会儿工夫就被来来往往的车主抢购一空。
分装李子
看到最先种植李子的村干部、党员户得到实惠,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如今,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村现有“半边红”李子6800多亩,投产面积5800亩,户均9.4亩。2021年,“半边红”李子产值达4872万元。
看到鲢鱼村家家户户有了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的鲢鱼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毅显得异常兴奋。他说:“鲢鱼村曾经有贫困户246户,已在2016年全部脱贫,成为全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子。”
销售环节下硬功夫
每年7月是“半边红”李子集中上市的时间,为了让李子卖得更快,鲢鱼村村“两委”积极帮助种植户搭建产销对接渠道。在省搬迁安置办驻鲢鱼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邀请了7名省内的知名网红达人到鲢鱼村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销售李子
“鲢鱼村的‘半边红’个大味甜、汁多肉厚的鲜果吸引了不少粉丝在线下单,最多的一天实现线上直播销售4000多单,累计带货6.5吨,销售额近20万元。”胡红艳说。
“以前只能交给前来收购的老板,价格都是收购商说了算。”谈到近年来兴起的网络销售,鲢鱼村种植户许兴武不禁连连竖起大拇指。许兴武是“半边红”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60亩,“李子采摘下来就邮递到消费者手里,没有中间商,我们反而更赚钱了。”许兴武高兴地说。
村民售卖李子
为了让直播带货的新业态得到推广和普及,在省搬迁安置办驻鲢鱼村工作队协调下和指导下,村“两委”向相关部门争取了40万元的资金支持,组建起了统筹推进小组、选品定价小组、物流发货小组和综合协调小组,全程参与直播带货的后期保障工作,推动半边红李子从“线下”走到“线上”,销售渠道越来越宽。
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钱旺
(本文除署名外,图片由绥江县委组织部提供)
责任编辑:马萧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