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的杨振昆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退休后,他投身广告界,创办的公司成功上市。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70岁的他悄然辞去董事长之职,返回昆明,用10年时间潜心研究“幸福学”,出版了8本“幸福学”相关书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振昆
把金庸先生请到了大理
“我的哥哥叫振国、我叫振昆,从取名可以看出,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振兴家国。”杨振昆有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他曾执着地想成为一名作家。1961年高考时,杨振昆填报的3个志愿都是云南大学中文系。让他倍感意外的是,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就强调“中文系不是专门培养作家的”。这番话让杨振昆有些挫败,却也没气馁。
“不培养作家也没关系,我照样可以写作。”在这个信念的鼓舞下,杨振昆笔耕不辍,完成第一部文学作品自选集《我生在月圆的时分》后,又相继推出《红土地的恋歌》《边地文学启示录》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杨振昆留校任教。作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讲授了《中国当代文学》《文艺鉴赏基础》和《诗歌研究》等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
1991年,杨振昆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建立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室。2015年,该研究室升格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杨振昆担任主任,被选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
1997年,大理州委、州政府委托杨振昆邀请金庸先生到访大理。要知道,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以大理为创作背景的武侠经典著作出版前,金庸先生从未到过大理。杨振昆几经辗转,最终在香港作家联会原会长曾敏之的帮助下,于1998年4月10日上午,把金庸先生请到了大理,开启一段美妙的访问之旅。“见到金庸先生时,他握着我的手说:‘没想到你一个大学教授还读我的武侠书,我很感动。’”此行最令杨振昆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先生在游览剑川石宝山时说,“如果提前来过大理,《天龙八部》一定会写得更好。”
被评为“中国杰出广告人”
1992年,杨振昆担任云南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这一年,他的研究生李践创建了一家广告公司。对于李践来说,杨振昆不仅是自己的老师,业务上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也会去问一问。一来二去,杨振昆成了李践公司的“编外顾问”。
2000年元旦,一则色彩绚丽、阳光灿烂、繁花似锦的昆明城市形象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广告词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刻的中国北方正被严冬的积雪覆盖。这则广告片能够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离不开杨振昆不遗余力地推动。“以我们当时的宣传经费,无法做到投放央视的整点广告。但我们准确地选择了最有价值的时段来投放,最后既达到了广告效应,也让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杨振昆感慨地说,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昆明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得以完美呈现。其直接效应是,2000年至2001年到昆明的游客量没有因为世博会的闭幕而下降。而这则家喻户晓的广告片,也荣获了中国国际城市形象广告大赛金奖。
2002年,杨振昆正式退休,李践力邀他出任公司副总裁,主导企业文化建设。杨振昆说,当教授的时候学生都很尊重自己,讲什么听什么,但在公司做业务就要放低身价,向员工和同行学习。“一切都将从头开始,如何营销,如何策划广告,不能因为我曾是中文系教授就不用学。”杨振昆说。
在企业的十年时间,杨振昆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杰出广告人等等。
十年时间写就8本“幸福学”
2007年,杨振昆在上海成立广告传媒集团。两年后,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业界佳话。2012年,生意顺风顺水,杨振昆却突然提出辞职。作出这一选择的背后,是一项调查结果带给他的震撼。“我得知,2012年中国幸福指数仅为6.11,比2001年的6.60还低。中国的物质生活十年间得到极大地改善,为什么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杨振昆认为,这一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名老党员,既然人们总把他定位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何不在人生的下一个10年做一些实际的事,引导人们树立起对“幸福”的正确认识呢?为此,他放弃高薪,开始潜心研究“幸福学”,并对8本书的写作进行了规划。
“我认为幸福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幸福需要经营和创造。这便是我的立论基础。”写作过程中,杨振昆不仅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还在不同场合开展过多场关于“幸福学”的演讲。他曾受邀到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从生命、命运、健康、快乐、亲情等方面入手讲授“开启幸福之门的十二把钥匙”,并进行效果测试,300多人给出了92.5分的平均分;他在“云南文化大讲堂”等多个场合开展了以“幸福为主题”的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现场都有听众留下来,希望继续接受心理辅导。一名学生在来信中说:“您的课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杨振昆的书大多是自费出版,其中一部分还被他赠送给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在杨振昆看来,能够在10年间推出8本“幸福学”著作,得益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入思考。久坐写稿,杨振昆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有人问道:“即便这样,你仍然感到幸福吗?”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幸福!因为我一直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邹 鹏/图
责任编辑:马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