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后排右三)院士带领团队种植的山地水稻喜获丰收。陶家淇 摄
(资料图片)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摇篮,也是发展的“推动器”。目前,云南共建有124个省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有着严苛的评估机制。云南省科技厅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重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评估不合格以及连续两次评估为“中”的重点实验室将取消资格、予以摘牌。
多年来,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加强自身建设,连续数年考核优秀,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服务全省发展做出了样板。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高层次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云南农业发展瓶颈之一。”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朱书生坦言,与其他部属兄弟院校和科学院相比,过去,云南农业大学引进科研一流人才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明显不足,人才引进难度极大。
30年前,在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成立之初,仅有20多名科研人员。为了吸引人才,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一套内培外引(聘)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朱书生介绍:“我们实验室依托云南丰富的资源条件,吸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感兴趣的科研人才,并且通过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尽力申请项目,以来去自由的各种灵活方式,实现柔性留人,使人才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历经30年,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壮大到了8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为不断培养人才,实验室还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链条式培养育人体系。每年,有上百名优秀人才从这里毕业。“依托重点实验室,也培养和壮大了一些新的学科,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朱书生说。
不仅要引才、育才,更要用好人才。重点实验室应如何助推人才创造活力?
在朱书生看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不能仅是埋头在实验室写文章,而要“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说:“只有围绕着发展的趋势和老百姓的需求搞科研,才能真正使科研项目发挥出作用。”
2015年起,朱有勇院士带领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扎根澜沧县。2022年以来,团队在云南各地的乡村打造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把科技成果送往村村寨寨。
近年来,在朱有勇院士的带领下,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打造出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等扶贫特色产业,培养了2160名应用型乡土创新人才,各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上亿亩,产生了数百亿元经济效益。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杨锡畅
责任编辑:李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