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产业 >

天天热文:【探源云南】鸡形陶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萌物”

2023-05-17 17:00:05   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相关资料图)

一提起文物,人们常会产生“敬畏”“庄严”的刻板印象。其实,文物也可以“萌萌哒”。在云南省博物馆就有一个萌感十足的文物——鸡形陶壶,它是云南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器物,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的一个瓮棺中,是一名孩童的随葬品。

本期探源云南,一起看看这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萌物”长什么样。

新石器时代的鸡

元谋地处金沙江南岸,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炎热,土质肥沃,适宜耕作。远古以来,人类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在元谋盆地进行多次考古调查,除了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外,还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遗址。

元谋大墩子遗址范围约5000平方米,1972年至今,考古人员曾对它进行过4次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021平方米,发现了房基、灰坑、墓葬、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角、牙、蚌等质地的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以及谷物。

在瓮棺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其中一个形状像鸡的陶壶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件鸡形陶壶是夹砂灰陶质地,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通体浑圆丰满,在尾部和背上分别有三行乳钉纹,全身刻有点线纹样的装饰,代表鸡的羽毛,在壶口两侧各有一个泥钉,代表鸡的眼睛。

鸡形陶壶

“新石器时代,用于制陶的工具较少,许多陶器由人手工制作,需要用手先一点点捏出大体形状,而后仔细修整。这件制作精巧、造型新颖的陶器,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云南省博物馆馆员胡愚说。

在考古学家眼中,这件造型可爱的鸡形陶壶不是一件普通器物,而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原始造型艺术当中的生动反映。考古学家认为,通过这件鸡形陶壶可以看出,当时原鸡可能已经被驯化,因为如果没有长期的饲养经验,不可能有如此形象逼真的创作。而在遗址中出土的少量鸡骨头,或许可佐证专家的猜测。

与仰韶文化相似的瓮棺葬

陶器十分脆弱,稍不注意就会破碎。在大墩子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碎片很多,完整的陶器极少,而这件鸡形陶壶历经了几千年,却丝毫未损。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先民采用瓮棺葬的方式埋葬儿童,鸡形陶壶随之放置于瓮棺中,在瓮棺的保护下得以保存至今。

瓮棺葬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而在距离黄河流域千里之外的大墩子遗址中,也发现了17座儿童瓮棺葬,瓮棺葬的葬式、葬法与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基本相同。

云南省博物馆展示的新石器时代微景观

元谋大墩子遗址的发掘者在描述遗址中的瓮棺葬时写道:“瓮棺葬中,……根据牙齿判断,大多不足周岁,乃至出生不久的婴孩。头向与瓮口方向一致。一般下肢卷屈于瓮底,头骨靠近瓮口……瓮棺多向西倾,似有固定的习俗。多数瓮棺的肩部、腹壁或底部有意识地敲1-3个圆形小孔,孔径1.5-2厘米,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地瓮棺葬相似,乃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不同用途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大墩子先民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他们建造了原始的房屋,并且形成了规模较小的村落,他们使用以磨制为主的生产工具,从事锄耕农业,辅之以狩猎、采集。

从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陶器是大墩子先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用具。在长久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大墩子先民学会了简单的制陶工艺,他们就地取材,用黏土做原料,掺入分量不等的砂粒,用手捏出陶器形状后,放进火塘里,用较低的火候慢慢烧制。在制陶过程中,大墩子先民们还慢慢培养出了审美意识,在陶器上装饰篦齿状划纹、剔刺纹、点线纹等花纹。早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后期出现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

游客在云南省博物馆参观鸡形陶壶

在大墩子遗址的上层文化层中出土了少量泥质红陶杯,器型很小,只有5-6厘米高,用手捏制而成,制作粗糙。专家们推测,这些陶器可能是用来殉葬的。这些陶器,一般都出自妇女之手。

如今的云南,也有妇女制陶的例证。在云南沧源和西双版纳,自古就有妇女制陶的传统,人们认为,制作陶器和纺织、煮饭一样,应该是妇女的分内之事,男子除了帮助采掘、运送陶土外,对制陶之事一概不问。特别是在西双版纳的傣族,由年老的妇女担任制陶的主要工作者,像烧陶这样的关键性的工作,必须由年老妇女亲临主持。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曾永会

(图片均由郝亚鑫摄)

视频拍摄、剪辑:郝亚鑫

责任编辑:王璐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