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领导干部“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干部政绩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潜绩”。“潜绩”就是将来的“显绩”,唯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舞好政绩考核指挥棒,打破政绩考核桎梏,让干部“潜绩”显出来,才能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
“显绩”与“潜绩”虽一字之差,但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事业心和政绩观。“显绩”是已经显示出来的政绩,看得见、摸得着;“潜绩”则是潜在的、正在做的成绩,或许在任领导做了很多工作,但因种种原因短时间内难有结果,政绩的最终显现要等到若干年后。因此,部分干部求政绩心切,热衷于“短平快”,把心思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上,而对于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就做得少些。试想,如果刻意追求“显绩”,搞花架子、玩虚功,这样的政绩观势必变质变味。
“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显绩与潜绩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既不能让当前束缚了长远的“双腿”,也不能让长远迷惑了当前的本质。因此,看待一个干部就应该既看他当前的“显绩”,更要看他长远的“潜绩”。要把“潜绩”放到和“显绩”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量,既看干部的“现在时”,更要看干部的“将来时”,往后多看两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用一个长远的视野去分析研判、考核评价干部。
首先,要坚持以长远的眼光看政绩。分析识别成绩要看长远,不能只盯着大项目、大广场、大马路等“显山露水”的大工程,更要注重“送温暖”、抓教育、办公益等不求声誉的“潜绩”。要综合运用目标、历史、横向、纵向、内外比较法,既看干部目前取得的成绩,又看其对长远发展作出的贡献、打下的基础,深入浅出,挖掘出“潜绩”。其次,要坚持以科学的办法考核政绩。树起政绩科学考核风向标,创新考核方式,从重“痕”转向重“绩”,从重“面子”转向重“里子”。从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基层治理等可能一时看不见成效的方面谋划,从群众的口碑中寻找答案,让看不到的“潜绩”显出来、亮出来。最后,要坚持以群众的呼声评价政绩。赋予群众更多的话语权,充分听取群众声音,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考察干部“潜绩”的“测量尺”。通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网络征询、群众评分等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充分吸纳各方面评价意见,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以公众口碑反映干部实绩。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潜绩”,应该成为组织和干部关注的热点,组织关注,干部就会更加在“潜绩”上下功夫,干部努力,就会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因此,只有让干部“潜绩”显出来,让考核导向树起来,才能引领各级干部树牢重“显绩”也重“潜绩”的政绩观。从而更好地倒逼着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抓“潜绩”,让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邱有昆(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