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在深入基层督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时,有部分驻村队员诉苦,“一些村组农户喂养的看家犬较为凶猛,为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驻村干部的深思。
驻村工作与机关工作不同,需经常“进百家门、知百家情、问百家事、解百家忧”。如果我们将“驻村”变成了“走读”,走基层“一阵风”“一呼隆”,那么“花样式”的驻村、“挂名式”的帮扶,最终只会成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狗都不咬你了,就说明工作做到位了。”曾记得几年前一位村干部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确实如此,狗之习性,咬生不咬熟,如果我们开展驻村工作时,农户看家的狗不但不会对我们大叫,反而会不停地摇尾巴以示欢迎,那么说明我们的工作已经做到了脸熟、路熟、人熟,做到了深入、细致,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对于狗而言,干部已经变成了“熟脸人”“家人”;对于群众来讲,干部也成了真正的“知心人”。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就要把“老百姓的狗咬不咬”作为干部开展群众工作到位以否的标准。
“走心”不“走秀”,善做“脚上有泥”的“狗不咬”干部。工作中一些驻村干部总是不愿迈开双脚下基层,习惯于高高在上听听汇报,满足于轻轻松松看看材料,或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农户家中说几句客套话,问几句暖心语,拍完照片录完像就打道回府。这样的驻村工作不但不会让“狗不叫”反而只会让“狗更叫”。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开展驻村工作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打打蘸水”,而是要卷起裤腿、多沾泥水,沉下身子、亲近群众。唯有真正放下“官”架子,入乡随俗,说百姓话,办百姓事,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到经常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吃得到一起、喝得到一起,说得到一起、干得到一起,听一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尝一尝农家的“柴米油盐”,闻一闻乡野的“泥土芬芳”,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摸清村情村貌,吃准群众所盼所想,多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架起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真正让驻村“驻”到群众心坎里。
“为民”不“为名”,善做“心中有民”的“狗不咬”干部。部分党员干部将“下基层”“多岗位打卡”历练当做“镀金”“增阅历”“谋政绩”的过程。长此以往,只会给“驻村”抹黑,更会给群众添堵。试问,这样的“驻村”怎么不会惹来狗狂咬呢?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广大驻村干部必须务实工作作风,扎稳岗位之“根”,切实担当起乡村振兴“第一责任”,聚焦重点任务、铆足信心干劲,愿干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砥砺初心使命、强化为民情怀、磨炼成长成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新任务、新要求,要积极思考村上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对标对表上级要求和村民需求,抓牢抓实农业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唯有把抓重大任务落实作为“试金石”“磨刀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在应对重大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危急关头豁得出去,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乡村振兴“驻村”满意答卷。
“务实”不“务虚”,善做“肩上有责”的“狗不咬”干部。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驻村到不到位,是否驻出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驻村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去开展驻村工作,是去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的,所以真正的“驻村”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围绕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开具民生服务“清单”,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研究、难题在一线破解、短板在一线补齐,真正纾解群众“痛点”、打通群众“堵点”、解决群众“难点”。勇于担责、敢于负重,则使命必达。唯有用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以不抓出成果不松手、不达到目标不罢休的决心和韧劲,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搞华而不实的“套路”,更不搞浅尝辄止的“花架子”,多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经得起“狗咬不咬”这个最朴素、最直观的检验,当好群众的“服务员”,成为群众最欢迎的“狗不咬”干部。
邱有昆(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