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产业 >

全球今日报丨【探源云南】在苍山洱海间,探秘千年前的南诏故都

2023-06-30 16:10:57   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相关资料图)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三十一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不仅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在苍山洱海间还曾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太和城。这是南诏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位于大理市太和街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太和城遗址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故宫、长城同一批入选。

千年前的南诏都城是何面貌?两次天宝战争,强盛的唐王朝均以失败告终,是否与这座城池有关?南诏德化碑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让我们走进南诏故都,探秘那段传奇岁月。

千年前的太和城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太和”意为“山坡上的城市”,其建造也是依山就势,西扼苍山,东临洱海。

从遗址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整座城的整体外观形态颇似一口钟口向东的铜钟,西侧钟钮位置就是太和城的制高点——金刚城。

据史料记载,建金刚城时,适逢唐王朝赐给南诏国《金刚经》,南诏将其供奉于此,因此取名为“金刚城”。相传盛夏时节南诏王常到这里来避暑赏景,是一座避暑宫。

太和城占地约3.5平方千米,自西向东依次由卫城、上城、下城三部分构成,卫城即金刚城。“太和城遗址在我国建城史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东介绍,太和城以苍山为障,以洱海为堑,山海成为其天然屏障,只有南北两道城墙。东侧建有隔墙,将太和城划分为东西两半,进一步增强了防御功能。

唐朝时,六诏散居于洱海周边。其中,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并于公元739年定都太和城。

“太和城地势进可攻退可守,且通过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太和城拥有独立完善的防御体系。”王东说,南诏之所以定都于此,多有军事方面的考虑。

除了以山海为障,南诏还在龙首城、龙尾城修筑了防御工事,使太和城更加易守难攻。

太和城遗址平面图(蒋颖 摄)

在两次天宝战争中,以太和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南诏进一步完善防御系统,又构筑了多道防线。“从上关到下关,一共有九重城,层层防护,龙尾关是最后一道关口,可以说防御体系非常严密。”王东说。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曾率领蒙古铁骑来到这里,准备统一大理国,但是激战多日,始终无法攻破龙首关。最终,忽必烈率军由苍山西坡攀至山顶,居高临下才攻破大理国。由此可见其险要和坚固。

为什么40年后,南诏要迁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附近)呢?

王东介绍,一方面,经历了两次天宝战争,南诏政权认为,太和城离龙尾关比较近,从防卫体系来看还不够安全。另一方面,太和城面积较小,随着南诏国力日渐昌盛,与刚建立政权时不可同日而语,太和城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阁罗凤之孙)迁都阳苴咩城。

虽然定都太和城仅有40年,但在此期间,南诏不断拓展疆土,在历史上首次统一了云南。从版图上看,当时南诏的疆土不仅囊括如今的云南省,还包括四川省的一部分以及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为南诏国、大理国及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奠定了地域基础。

南诏德化碑背后有哪些故事

在太和城遗址内,伫立着一座高大的古碑,这便是著名的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立于公元766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碑高4米、宽2.4米、厚0.6米,两面刻字,碑文约有3800字。历经千年风风雨雨,因风化及人为损毁等原因,碑上文字早已斑驳剥落,如今能辨认出的仅有几百字。所幸结合明代以来的《云南通志》等诸多典籍及历代经史学家考证,碑文内容得以传承下来。

王东介绍,碑文主要讲述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记录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被封为云南王。而这段时间算得上是南诏与唐王朝的“蜜月期”。

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了分别发生于公元751年、754年的两次天宝战争。碑文痛陈唐朝镇守西南的张虔陀、李宓等官员“奸佞乱常”“抚虐生变”“妄奏是非”且“赋重役繁,政苛人弊”等种种罪状,南诏为此不断申诉却未能上达天听,进而酿成两次天宝战争,均以唐朝大败告终。

第三部分则主要宣扬赞颂阁罗凤的丰功伟绩。这部分占了较大篇幅,也是全文的主线。

南诏德化碑碑亭(谭宗慧 摄)

德化碑坐南向北,有“心向中原”之意。根据碑文记载,南诏与唐朝间虽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叛唐归附吐蕃,但均是南诏为求自保不得已而为之,“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今节度背好贪功,欲致无上无君之讨,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战胜后,南诏表明“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于是建万人冢安葬唐军阵亡将士,“以存恩旧”。以上种种均表明南诏一心归附唐朝、期盼修好之意。

南诏德化碑碑文文辞优美,荡气回肠,书法也被誉为上品,目前碑文作者、书写者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清平官(即宰相)郑回撰文、杜光庭所书。

南诏德化碑碑文保存了丰富的南诏前期与唐朝关系的史实,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以及研究南诏初期统治阶层的结构、职官制度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南诏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有字瓦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次对太和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在1942年。真正的发掘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是小规模的发掘,直到2014年才开始持续考古工作。目前还在持续进行中。”王东介绍。

除了太和城遗址,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理市太和街道阳南村西发现了五指山遗址并进行发掘。五指山遗址北距太和城仅600米,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除了建筑基址、夯土台基等建筑遗存,还出土瓦片40余吨,此外还有瓦当、滴水、鸱吻、有字瓦、陶器、釉陶器等8100余件,支钉、垫片9200余件。

“在五指山遗址还发现有佛像、经幢等佛教遗物。从建筑结构及出土遗物来看,五指山遗址是太和城的重要寺庙功能区。遗址东部发现砖瓦窑,出土大量支钉、垫片、印模等窑具及釉陶残次品,是太和城的窑址区,这些遗存揭示了南诏窑业生产状况,是研究南诏陶瓷生产的重要资料。”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忠华说。目前,五指山遗址已被作为太和城寺庙区纳入太和城大遗址开展保护规划。

有字瓦和铭文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和城遗址考古工作站里,数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制作有字瓦拓片。据介绍,有字瓦广泛发现于南诏城址。除了太和城、阳苴咩城及五指山遗址,在弥渡、姚安等地多处遗址均发掘出有字瓦。“目前从遗址出土的有字瓦已有数万片。”王东说。

南诏有字瓦主要有木条拍印、印章戳印、刻划文字三种形式。其中以木条拍印文字最为常见,即将文字反写阴刻于木条之上,制瓦时用木条竖向重复拍印文字于瓦身凸面。其内容主要涉及官款、匠名、纪年、吉祥语等,但大多数文字难以准确释读。“南诏时期纪年有字瓦占有一定比例,在判定城址建造、增修的具体年代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价值。”朱忠华说。

对于太和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其丰富的地下遗址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王宫在什么位置?哪里是寝殿?墓葬又在哪里?南诏国时期,太和城的人口有多少……种种谜团,考古工作者们还在进一步探究中。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蒋颖

通讯员:李建华 蔡涛 自然

责任编辑:王璐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