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晋宁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一平台、三服务、一张网、三包保”乡村治理模式,其中旧寨村、福安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党建引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制度先行,提升组织能力。区委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会治理实施生态、和谐、美丽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2020—2022)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实施“一平台、三服务、一张网、三包保”乡村治理晋宁模式的指导意见》等创新性制度机制,为破解乡村社会治理难题开出良方,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城乡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破解了乡村治理保障不足的难题。党建引领,激发基层动力。区委把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积极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先锋”创建活动,与村(社区)干部待遇挂钩,着力提升村(社区)干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强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积极开展平安创建等乡村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激活了基层干部乡村治理动力,2021年和2022年共有43个村(社区)被评为区级“基层治理先锋”,破解了乡村治理动力不足的难题。赋能基层,增添治理活力。稳步推进乡镇(街道)赋权、赋能、减负,推行“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构建乡镇(街道)与区级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建立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事项。打造53公里环湖文旅党建示范带,围绕“一环五片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打造5个各有特点、各具特色党建片区,破解了乡、村两级治理活力不足的难题。
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建设“1+4”社会治理调度指挥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治理指挥中心,通过构建“一平台、四体系、三保障”管理运行模式,整合区综治中心、区网格中心、区长热线办、区公安分局情指中心等资源进入中心,构建“1+4”的社会治理调度指挥中心。中心成立以来至2022年底,共联动处置110群众求助2.5万余件,督促办理群众热线投诉求助1.4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余件,处置城管案件1.9万余件。搭建乡村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建设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中心、两站”,搭建集服务党员群众、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为一体的乡村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为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三服务”工作搭建了有效载体。构建覆盖全域网格管理体系。按照“规模适度、界定清晰、方便管理”的原则,科学划分五级网格,全区划分931个五级网格,配备专兼网格员5484名,实现了一网统管、多网合一、全域覆盖、精细管理。整合社区民警、治保、调解、民兵、妇联、团委等力量进网格,通过包人、包事、包物,做到网格事项“底数清、情况明”、社会服务“零距离”。
守正出新,彰显乡村治理特色
发扬传统文化,增强乡村治理凝聚力。区、乡、村三级全覆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对古滇文化、郑和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德治要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全覆盖设立善行义举榜,对好人好事张榜公告,引领文明乡风,实现以“德”育人、以“德”治乡。优化评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约束力。在全省率先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公示和“评分体系”跟踪问效机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提炼出“红十条”、“黑十条”正负面清单,定期公示,动态管理,奖“红”惩“黑”,让村民自觉遵守“软”约束。打造典型示范,增强乡村治理引领力。建立“捆绑式”治理模式,通过村组干部、党员包保身边一定数量农户、企业,建立挂钩联系、包保服务、捆绑考核制度,督促党员干部服务农民、农村、企业。建立“五聚焦五强化”治理模式,通过建设特色党支部,统筹实施“五化”工程,探索乡村特色旅游等,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一核、两翼、三治、四美”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为核心,“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两翼,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治理好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晋宁区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谭江华
标签: